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特别厉害的女性英雄,但要说在正史上留下名字的,明末的秦良玉算是独一份。她的事迹被正式记载下来,这就足以证明,她的功劳是大家公认的。
在老百姓的故事里,秦良玉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完美无缺、有点单一的英雄人物,但真实历史上的她,可比那些民间传说里讲的要鲜活、传奇多了。
秦良玉是四川忠州人,她嫁给石柱土司马家后,就一直和丈夫马千乘一起打理各种事务。
在这个过程中,秦良玉展现出了相当出色的政治手腕。她性格外向开朗,领导能力也很强,因此在石柱土司府里,她逐渐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秦良玉的雕像
万历二十七年那会儿,杨应龙在播州闹起了事端,连带着四川、贵州这些地方都跟着遭了殃。万历皇上一看,赶紧派了李化龙带兵前去平定叛乱,这事儿就是历史上挺有名的万历三大征战里头的一仗。
那时候,石柱土司的位置由马千乘的弟弟马千驷来坐,他还有另一重身份,就是杨应龙的女婿。并且,他那时候已经在播州安顿下来了。
马千乘身为石柱宣抚使,为了向明朝表明自己的忠诚,他自告奋勇,带着手下两千精锐士兵,跟着明军一起去打仗。
秦良玉虽然身为女子,那会儿没被叫去打仗,但她自个儿主动带了五百号人上了前线。她的任务主要是管后勤,保障大家的吃穿用度。
▲反贼首领杨应龙的肖像图
第二年,明军开始全面攻打叛军,南川那边主要是秦良玉和马千乘夫妻俩在带兵打仗。
这次战斗中,他俩夫妻搭档得很好,一块儿把叛军抢去的地盘给夺了回来,因此得到了“南川路头号功臣”的称号。这也是秦良玉头一回在战场上显示出她的军事本领。
打完那场仗后,马千乘接了他弟弟的班,当上了石柱的土司。可过了十三年,因为他死活不肯给来检查的宦官塞钱套近乎,就被人给冤枉了,最后还被关进大牢,不明不白地丢了命。
▲明朝那些太监的模样
那时候,秦良玉的儿子还很小,所以石柱土司府的大小事务,就落在了秦良玉的肩膀上,她成了真正的当家人。
这时候,明朝的衰落已经很露骨了,到处都有老百姓因为不满明朝政府而站出来造反。
秦良玉遭遇了宦官的陷害,失去了丈夫,但她对明朝政府的心始终没变,忠心得很。她把石柱地区管理得头头是道,而且多次带兵去平定周围的叛乱。就因为这样,她成了明朝皇帝特别看重的大将。
▲明朝军队奋力抵挡后金的侵袭
天启元年那会儿,后金军队大规模攻打明朝的北边地界,秦良玉又一次接到命令去帮忙。
起初,秦良玉的三个兄长带着手下士兵奔赴战场前线,可惜啊,在那场残酷的浑河战斗中,有两位兄长不幸牺牲了。
秦良玉没功夫沉浸在悲伤里,她立马带着队伍出发去了前线。他们在河北和辽宁那块地方把后金打得大败。就因为这事儿,秦良玉被封了个诰命夫人的称号。
在这次帮忙打仗的时候,秦良玉带着的队伍和从浙江过来的另一队人马,闹了点小矛盾。
秦良玉硬气地站出来,为自己的士兵拼力争取到了他们该得的待遇。但这么一来,有些明朝的将领就对秦良玉心生不满了。到后来,居然还有人不让她的部队进大营休息整顿。
▲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肖像图
秦良玉紧接着就把这些事情跟天启皇帝说了,天启皇帝一听,立马发话,让所有将领都记住,别因为秦良玉是个女的就对她另眼相看。
秦良玉的那些手段,确实让她赢得了手下将士们的尊敬,从这点就能瞧出她的带兵本事真不赖。
回到四川老家后,秦良玉立马加入了打败奢崇明的战斗行列。
那时候,奢崇明带领的叛军把成都给占了,明朝的军队对此一筹莫展。但秦良玉一加入战斗,整个局势立马就变了样。
秦良玉的手下打仗厉害得很,没多久就把成都给重新占领了。
▲秦良玉角色形象图
后来,她亲自带领军队,对奢崇明的残余部队进行了连续的追击和拦截,最终把奢崇明逼到了绝境,他只能选择自杀。这样一来,四川地区的叛乱就被彻底平息了。
可就在这时,西南那边农民起义军像蜜蜂一样冒了出来,好不容易安稳下来的局面又被搞得一团糟。秦良玉带着她的子侄们,全都上了战场去平定叛乱,这一仗打得,损失可大了去了。
天启皇上给他们发了奖,秦良玉的队伍打仗打得好,她的名声一下子就传遍了全国各地。
▲明熹宗皇帝朱由校
崇祯三年那会儿,皇太极带着后金的兵马,一下子就拿下了永平那四个城池,接着还把京城给围了起来。崇祯皇上大吃一惊,立马就下了命令,到处发告示,让各地的将领赶紧带兵来救驾。
接到命令,秦良玉二话不说,马上带着最厉害的士兵赶往京城。
那时候,明朝政府没钱给军队发饷了,秦良玉二话不说,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当路费,马不停蹄地就往战场赶。
到达后,立马就跟后金军队打了起来,拼死拼活地干,给京城解围立下了大功。
故宫里有个超大的主殿,
打完这场仗,秦良玉因为功劳大,被崇祯皇帝叫去单独见面。他们见面的地方,就选在了谨身殿外面的平台上。
在明朝那会儿,规矩是只有内阁里的大官才能站上那个台子。从这点就能瞧出来,崇祯皇帝对秦良玉那是相当看重和认可。
这次见面时,崇祯皇上给了秦良玉好多奖赏,而且还亲手写了四首七言绝句送给她,这让秦良玉心里头别提多激动了。
崇祯帝,也就是朱由检,他坐上了大明王朝的龙椅。
回到石柱那儿,她马上就让人动手建了个“玉言楼”,把崇祯的书法作品好好供着。为了不让这些宝贝受伤害,她还特地找工匠刻了些石碑来保护它们。
崇祯皇帝对待秦良玉的方式,让好多历史学家都摸不着头脑。毕竟,秦良玉虽然战功赫赫,但也不是就她一个人厉害嘛,给她那么高的待遇,感觉真是有点过了。
崇祯帝影视形象展示
但从崇祯皇帝给秦良玉所作的第二首诗里头,咱们也许能瞧出一些门道来。
这首短诗的最后部分说的是:
这世上有多少英勇的汉子,能毅然决然踏上那遥远的沙场征途?
崇祯特别欣赏秦良玉的一点,就是她能迅速响应救援皇上的号召。
了解过明朝末年那段历史的朋友应当清楚,到了明末那会儿,崇祯皇上能指挥调动将领的权力其实挺小的。
好多手握大权的武将,对明朝的混乱局面只是在一旁看热闹,结果就是让李自成的起义军攻进了京城。早在崇祯皇帝刚上位那会儿,这些武将心里就已经开始盘算自己的小九九了。
闯将李自成,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一路打拼,势如破竹,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人们都称他为“闯王”,这个名字,就如同他的行事风格一样,充满了闯劲和霸气。李自成不甘平庸,他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挺身而出,带领着一支义军,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战斗。他的勇气和决心,感染了无数人,也让他的名声远扬。闯王李自成,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胆识,一次次地战胜敌人,赢得了无数的胜利。他的事迹,成为了后人口中传颂的佳话,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虽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闯王李自成的名字,却永远地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他的勇气,他的决心,都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所以在我看来,崇祯皇上大力表扬秦良玉,目的就是想让其他将领明白,听他的话好处多多,盼着他们日后能乖乖听指挥,随叫随到。
跟其他将领比起来,秦良玉这个女中豪杰的身份那可是相当有看点,所以崇祯皇帝就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政治大场面”。
挺让人惋惜的是,崇祯给秦良玉写的第四首诗,最后三个字现在找不着了,已经失传了。
在满族人还没进关之前,中原的人把他们叫做“外族侵略者”。
经过学者研究,发现原来的句子其实是“靠扫帚赶走敌虏”。之所以有三个字没传下来,很可能是因为在清朝早期,统治者特别避讳“敌虏、胡人”这些词。
所以,秦良玉的后代专门把这事儿给隐瞒了,就是不想招来啥不必要的纠纷。
从京城回老家四川那会儿,秦良玉都差不多快六十岁了。
但四川这块地方那会儿正被张献忠的军队不停地骚扰,明朝的将领们早就投降不打了,这就导致秦良玉带着她的部队,陷入了没人帮忙,只能自己硬扛的困难局面。
▲张献忠的雕像
秦良玉靠着多年的打仗经验和超高的名声,一开始就把张献忠的帮手罗汝才给打惨了,还差点儿把张献忠给赶出四川。
但秦良玉手下的兵马毕竟不多,而张献忠的起义军却总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增援。
崇祯十三年那会儿,跟张献忠干仗,秦良玉带着的三万精兵几乎全打没了。这样一来,张献忠的势力就噌噌往上涨。
后来,张献忠的大部队跑到湖广那边打仗,到了崇祯十六年,他们打下了武昌,还把楚王朱华奎给杀了。
接着,军队又调转方向攻打四川,秦良玉心里明白,自己已经没法跟张献忠对抗了,实力大不如前。
接着,她去找了四川的巡抚大人陈士奇,把自个儿费了好大劲儿弄出来的布防图给了他,盼着朝廷能在那十多个关键地方多派点兵。
▲秦良玉,那叫一个威风凛凛。
不过,秦良玉提出的建议,陈士奇压根儿没放在眼里。秦良玉心里明白,这事儿已经没法挽回了,只能回到石柱,重新训练士兵,准备和张献忠拼个你死我活。
那时候,四川的当地官员对张献忠的军队怕得要命,所以压根就没能组织起啥像样的反抗。
张献忠没费多大力气就拿下了成都,把明朝在当地的管理体系给拆了个稀巴烂。接下来,他就带着起义军去收服四川那些土司了,谁要是不服,就直接动手打服为止。
当石柱周围那些土司一个个投靠了张献忠后,有人就对秦良玉说,干脆别抵抗了。
但秦良玉坚决地说,她蒙受皇上的大恩大德,家中兄弟子侄不少人在战场上捐躯,因此她就算豁出性命,也绝不会向张献忠低头认输。
秦良玉墓地
张献忠心里清楚,秦良玉这人可不好对付,所以他专门告诉大家,千万别去招惹石柱那一带。
所以在秦良玉咽气之前,这块地方一直都是大明王朝的地盘。
秦良玉到了晚年时候,还出手摆平了石柱附近发生的几场小规模的叛乱,把永历帝手下的几个叛徒给打败了。
不过,清政府不承认永历帝,把他当成叛逆之人,同时,在《明史》里头,秦良玉被描绘成了忠心耿耿的大将,所以,清人就把她这些事迹从正式的历史记录中给删掉了。
清朝人动手改动的《明史》清朝时期的人们对《明史》进行了大幅修改。为了符合清朝的统治需要,他们对《明史》中的不少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调整。这样一来,原本的历史记载就被大大“动过手脚”了。这些改动不光是为了掩盖一些对清朝不利的历史事件,也是为了塑造出一个更符合清朝利益的明朝形象。可以说,清朝人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后人看到的《明史》,是他们希望后人看到的样子。这样一来,历史的真相就变得有些模糊了。不过,尽管清朝人费尽心思地改动《明史》,但历史的痕迹是永远无法完全抹去的。那些被掩盖或歪曲的事实,终究还是会通过各种途径,慢慢地被人们所知晓。
我们只能通过笔记文学,窥见这位女中豪杰晚年时的风采依旧。
秦良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性,被记载在将相列传里。她在战场上立下的功劳,那是明摆着的事实。
并且,她展现出的勇气和忠诚,让明末那些男将领都自愧不如。正因为这样,秦良玉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她的精神会持续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这篇文章里的一些内容,是借鉴了聂树平在2011年6月出的书《明清时期史学与文学里的秦良玉描绘》。书里头对秦良玉在明清时期史学和文学资料中的形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咱们这里也涉及到了这些方面,试图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呈现秦良玉这一历史人物在当时的形象塑造。聂树平的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框架和思路,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挖掘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从而更全面地把握秦良玉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
南昌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