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伊朗的抗议,真是越来越复杂了。你想啊,年轻人上街喊得越激烈,领导层反应也越强硬,这不就是典型的“冲突加码”模式?哈梅内伊那句“触犯底线的付代价”,没点儿狠话都说不出去,现场年轻人跟着喊口号,那气氛简直炸开锅了。这不,谁都知道,这种场面一旦点燃,收不住火。
先说背景,伊朗这几年经济压力巨大,通胀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3年底数据已经突破40%,物价飞涨大众日子越过越紧。年轻人失业率又高,伊朗统计中心的数据2019年就显示,15到29岁年轻人失业率超过27%。好了不说15年前的了,这比例肯定没降多少。再加上美国持续对伊朗的制裁,石油出口受限,国家财政捉襟见肘,社会福利逐渐缩水,这种情况你让年轻人忍得了?
总统莱希这时候出来现身,意思挺明显,得撑住门面。他今年年初就强调过要稳定局势,但从实际动作看,无非加强安全部队巡逻,控制网络信息流通,想把抗议压下去。这么来讲,领导层其实也挺慌的。毕竟2022年那波全国性抗议还历历在目,当时因为生活成本激增,公众反抗速度之快,压根没给留太多缓冲空间。现在又来了,这回的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年轻人的能量扑面而来,领导层不得不祭出更硬的态度。
哈梅内伊那边,“触犯底线的行为”这句话还藏着不少信息。底线啥?得从以往发言揣摩,比如伊朗一直强调民族团结与国家安全不可侵犯,任何外国势力干预都视为越线。比如路透社报道2023年10月,有部分抗议被怀疑有外部资金介入,尤其是西方国家暗中支持,这当然成了官方镇压的借口。官方话就是,“咱们不能被玩弄于鼓掌之间”。你看,这话表面上看严厉,是为了镇压抗议,实则是提醒内部控制和外部防范都得跟上。
不发声不管用,发狠话也不是万能药。年轻人这波抗议的背后,是经济和政治双重压力的积累,不是简单靠一句“付代价”就能解决的。走进街头,拿着手机直播,甩着标语喊口号,这些都是一种急切和无奈。有人说,这像当年“茉莉花革命”的影子,也有人觉得这代年轻人比上一代更敢闹腾。2023年联合国的一份报告里指出,中东地区年轻人的政治参与度在提高,渴望打破老套体制,“这股年轻力量,有时候一爆发连都措手不及”。
伊朗社会本身的结构也复杂。拥护哈梅内伊的老一辈和盲目支持改革的年轻派思想差距大,二者中间没有多宽的缓冲地带。中间力量脆弱,弱化了冲突调和的可能性。经济无解,政治又紧绷,年轻人只能走上街头喊口号,反复地,循环地,声音越来越大。这,其实是一种社会内部张力的体现。
这么看,下一步挺关键。连续不断的抗议会不会被用更强硬的镇压换代价?还是能激发出某种转圜?这真不好说。因为经济制裁不会放松,伊朗民众的生活压力依然山大,改善的可能性很小。再说,国外的一些动态也很微妙,比如欧盟最近开始讨论重新调整对伊朗的策略,试图通过外交缓和局势,这种国际环境变动也会对局势产生影响。
讲到底,这些年轻人喊的口号里,夹杂着对自由、对未来的焦虑。的硬话背后,是对稳定的疯狂追求。大家都焦躁,谁都想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可现实就是这么卡脖子。你说这场“喊战”还能撑多久?能不能真正触动政改?还是又一场烈火燎原又熄灭的烟花?
你想想,这么个场景,不就是很多国家都遇过的故事吗。但伊朗独有那些历史包袱和外部压力,弄不好,还真成了个没人能控制的难题。年轻人能撑住吗?领导层敢真动刀子吗?说到底就两点:社会断层够深,经济压力不可逆,政治却无下路。这样反复的套路,你让人不揣测哪个环节先爆炸?
但聊到这儿,反正我看了现场画面,听了他们的喊声,感受的不只是愤怒,是那种被逼到墙角的焦灼。伊朗这锅饭,让人看着心情都烦。可等这些年纪轻轻的孩子们都疲了,是后面谁来擦桌子?这些现实问题,很难像口号那样喊几句就解决。
南昌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