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胃怎么突然出血了?是不是吃坏东西了?”68岁的张大爷捂着肚子,脸色苍白地躺在急诊室病床上。
他有十年高血压病史,三年前因冠心病放了支架,从此每天雷打不动吃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一周前因为膝盖疼,他在小区药店买了布洛芬,吃了五天后,突然出现黑便和呕血症状。
医生检查后发现,张大爷是药物性胃黏膜损伤引发的上消化道出血,罪魁祸首正是阿司匹林和布洛芬的“致命组合”。
在我国,像张大爷这样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中老年人不在少数,而阿司匹林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用药”,常被忽视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每年因不合理联用导致的不良反应案例超过百万。
一、先搞懂:阿司匹林为什么成了中老年人的“常备药”
阿司匹林最早用于解热镇痛,后来发现小剂量(75-100mg/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因此成为冠心病、脑梗死、高血压等疾病患者的长期用药。
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1.2亿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它就像心脑血管的“保护伞”,但这把伞遇到某些药物时,反而会变成“双刃剑”。
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这里说的“不能一起吃”,并非绝对禁忌,而是指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自行联用可能增加风险。
以下五种药物,是中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时最易踩坑的“雷区”。
二、这五种药,和阿司匹林同服风险高,已有多人中招
(一)解热镇痛药:别让“止痛”变“伤胃”
常见药物: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萘普生等。
中老年人常因关节炎、腰腿痛、感冒发热服用这类药物,很多人认为“止痛药是外用或短期吃,没事”,却忽略了与阿司匹林的叠加伤害。
然而,阿司匹林本身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屏障,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胃糜烂、溃疡。
而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除对乙酰氨基酚外)会进一步加重这种损伤,两者联用会使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3-5倍。
患者案例:72岁的李阿姨有冠心病和类风湿关节炎,长期吃阿司匹林和甲氨蝶呤。上个月降温后关节疼加重,她自行加服布洛芬,每天3次,吃了10天。
某天早餐后突然呕出咖啡色液体,送医后诊断为“急性胃黏膜病变伴出血”,住院治疗两周才好转。医生说,她的胃黏膜像“被烫伤的皮肤”,多处渗血,正是两种药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抗凝药:“双重抗栓”变成“双重出血”
常见药物: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
抗凝药通常用于预防房颤患者血栓形成、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或深静脉血栓治疗,这类患者常需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如房颤合并冠心病),属于“双联抗栓”治疗,但必须在严密监测下进行。
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药则抑制凝血因子活性,两者联用会使凝血功能显著下降,就像“同时关掉了血栓形成的两道闸门”,出血风险呈指数级上升,可能导致脑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皮下血肿等。
患者案例:65岁的王先生有房颤和冠心病,医生给他开了阿司匹林+利伐沙班的“双联方案”,并嘱咐每月查凝血功能。但他觉得“吃药就行,检查麻烦”,半年没复查。
上个月在家做家务时,不小心撞了下额头,很快出现大片血肿,接着牙龈持续出血,去医院查凝血指标,INR(国际标准化比值)高达5.8(正常范围2-3),医生说再晚来可能引发颅内出血,立即停用利伐沙班,输注维生素K止血,才脱离危险。
(三)降糖药:“联合控糖”变成“联合低血糖”
常见药物:格列本脲、瑞格列奈、胰岛素等。
阿司匹林可增强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等磺酰脲类降糖药的降糖作用,两者联用可能导致低血糖反应,出现头晕、心慌、出汗、乏力等症状,严重低血糖还可能导致昏迷、脑损伤等严重后果。
(四)糖皮质激素:“消炎”的同时“伤胃”又“升糖”
常见药物:泼尼松、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
糖皮质激素一般用于治疗哮喘、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作为严重感染的辅助治疗,这类药物需长期服用,与阿司匹林联用的情况很常见。
糖皮质激素会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加重胃黏膜损伤,与阿司匹林联用会使胃溃疡和出血风险增加4倍以上。
此外,激素还会升高血糖,而阿司匹林可能增强降糖药的作用,两者与降糖药联用时,易导致低血糖。
(五)甲氨蝶呤:“靶向抑瘤”变成“靶向伤正”
阿司匹林会抑制甲氨蝶呤从肾脏的排泄,使其血药浓度升高,增加甲氨蝶呤的毒性反应,如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肝肾功能损害等。
三、中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记住这“5个必须”
1. 明确用药指征:阿司匹林非保健品,仅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合并高危因素等确诊人群需长期服,无适应症盲目服用会增风险。
2. 告知全部用药:就诊时需告知医生所有处方药、非处方药及保健品(如鱼油、银杏叶提取物),可记于本子或带药盒,避免遗漏。
3. 坚持定期复查:每年查胃镜(胃溃疡病史者尤需),每3-6个月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及时发现胃黏膜损伤与出血倾向。
4. 警惕异常信号:出现黑便、呕血、牙龈持续出血、皮肤大片瘀斑、尿红、头晕乏力等出血症状,立即停药就医。
5. 遵医嘱调药:不可自行停药、加量或换药;需手术、拔牙或有创检查时,提前一周告知医生,可能需暂停服药以防术中出血。
总结
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药物”,但“用好是药,用错是毒”。
希望这篇文章能提醒身边的长辈,用药前多问一句医生,多查一次说明书,别让“救命药”变成“催命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南昌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