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叫多多的 3 岁患儿,从 1 岁就开始喜欢看电子产品,不管是手机、平板,还是看动画片,从来不和任何人交流,吃饭的时候也需要拿着平板边看边吃。后来发现没手机动画片,孩子连饭都吃不安稳,且出现模仿动画人物、情绪波动大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家长带孩子去做了检查,被医生确诊为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 。
这位家长觉得很痛苦,那么是不是因为沉迷于太多电子产品导致孩子患孤独症?
从现有研究来看,这是一种由遗传、环境及神经发育异常共同作用导致的复杂神经发育障碍,而非单一因素引发。而沉迷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对孤独症的发生风险或症状加重产生间接影响,所以早期干预是关键。
01
沉迷电子产品对孤独症儿童有哪些负面影响?
1、社交能力发展受阻
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会进一步减少其面对面交流机会。长时间沉浸虚拟世界会挤压现实社交,使其难以在真实场景中学习社交技能。
2. 睡眠质量受到干扰
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睡眠问题,使用电子产品会加剧。屏幕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打乱生物钟,导致入睡难、睡眠浅、易惊醒。
展开剩余69%3、注意力分散与情绪波动
电子产品信息多样、刺激强,对注意力易分散的孤独症儿童易被画面、声音短暂吸引,脱离后难集中精力于学习、康复等任务,长时间接触还可能引发情绪波动。
4、想象力和创造力受限
孤独症儿童虽有独特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会限制其发展。电子产品内容既定、标准化,孩子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探索,易固化思维,压缩想象与创造空间。
02
科学引导孤独症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建议
1、严格控制使用时间
学龄前儿童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学龄期儿童不超过 1 小时。在孩子使用完电子产品后,鼓励他们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或其他有益的游戏,让眼睛和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2、精心挑选合适内容
家长需要仔细筛选,选择那些具有教育意义、积极正向且符合孩子兴趣和认知水平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关注一些专门为孤独症儿童制定方案的应用程序和在线资源,这些内容往往经过专业团队设计,更贴合孩子的特殊需求。
3、积极参与互动陪伴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观看视频、玩游戏,在过程中引导孩子观察、思考和表达,帮助他们理解所看到的内容,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通过以上互动方式,不仅能够增强亲子关系,还能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4、培养多元化兴趣爱好
为了避免孩子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家长要积极培养他们多元化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户外活动,如散步、跑步、骑自行车、踢球等,这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能让他们在与自然和他人的接触中,提高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当孩子拥有了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他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自然会降低。家长和社会需要正确认识其利弊,在充分发挥电子产品积极作用的同时,通过科学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帮助孤独症儿童合理使用,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影响,让电子产品成为他们康复和成长道路上的有益助力,而非阻碍。
发布于:江苏省南昌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