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广州站,你会想到什么?是广场上“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红色标语,还是绿皮车里飘着的泡面香味?这个1974年启用的老站,最近悄悄换了新模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南下的火车一到站,站台上就挤满了拎着蛇皮袋的人。他们从湖南、四川、江西赶来,要在珠三角的工厂里寻个好前程。1980年,这里一年送走1000万人;到2000年,这个数字翻了三倍。那时候,广州站就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承载着无数人的生计和梦想。
2008年的雪灾,很多人至今记得。40万人困在广场上,而车站本来只能装下4万。有人裹着棉被蹲在花坛边,有人围着炭火盆打盹,广播里反复念着停运通知。这场灾难让大家明白,老站已经跟不上趟了。
你发现没?现在去广州站,扫码就能进站,不用再排队取票。广深城际的火车像公交一样密集,高峰期不到10分钟就发一班。这要是放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为什么要改?看看数据就知道。2024年,广州外来人口有822万多,每5个人里就有3个是外来的。老站只有4台7线,一天跑不了100列车。春运时挤进来20多万人,比设计容量超出五倍。而旁边的广州南站,早就轻松应对24万客流了。
更重要的是,时间变得越来越金贵。以前从广州去深圳,绿皮车晃2小时;现在高铁40分钟就到,比坐地铁还方便。去汕头更夸张,普速要6小时,高铁1个半小时就够了。有人算过,光是广深之间,每天就能省下几十万个小时,这些时间能多干多少活?
改造后的广州站,规模大了不少。从4台7线变成10台20线,相当于多开了13个窗口,一年能送3600万人,比以前多40%。但它不接普速车了,专门跑广深、广汕这些城际高铁,还有一部分京广线的车次。
普速车去哪了?白云站接了过去。那个263万平方米的新站,是亚洲最大的,能停153趟普速列车。春运时人多,它有个“呼吸广场”,能临时多容下不少人。广州东站也花了166亿改造,变成14台24线,专门对接香港和内陆的高铁。
现在三个站分工很清楚:广州站负责西北方向,比如去湛江、清远;广州东站管东边,去汕头、茂名;白云站就专心搞普速。就像一家人分工做家务,各管一摊,效率高多了。
技术上的改变也很实在。有个16公里的隧道,把广州站和广州南站连了起来,15分钟就能直达。地铁站也跟火车站无缝对接,8条线路在这交汇,不管你去广州哪个角落,出站就能换乘。
这种“站城一体”的设计,让火车站不再只是路过的地方。周围建了316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还有435万平方米的住宅和商业,以后在这里上班、生活、坐车,可能都不用走太远。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适应这种变化。老一辈人总念叨,绿皮车没了,少了点人情味儿。他们记得车厢里此起彼伏的扑克声,记得乘务员推着小车喊“花生瓜子矿泉水”。现在高铁快是快,但大家都捧着手机,好像少了点交流。
也有人觉得不方便。以前在广州站就能坐普速车,现在要去白云站,得多坐30分钟地铁。但好在,老站的名字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标语都保留着,算是给念旧的人留了个念想。
年轻人更看重效率。2025年,广深城际的通勤族占了60%,比去年多了40%。他们说,早上在广州喝早茶,中午去深圳吃烧腊,下午回广州上班,都来得及。这种“1小时生活圈”,正在改变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往远了看,广州站的变化只是个开始。以后大湾区内的城市,1小时就能互相到达;去附近的省会,3小时差不多;就算去长三角、京津冀,5到8小时也能到。CR450复兴号都开始试验450公里的时速了,以后出门只会更方便。
从“春运原点”到“湾区枢纽”,广州站的事,其实就是我国铁路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从追求“走得了”到追求“走得好”的转变。旧的记忆还在,新的事已经开始。下次路过广州站,不妨多看看,说不定你也会发现,有些变化,真的挺好。
南昌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